承德市档案馆
开发利用档案编著《承德清代行宫》
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服务说明材料
承德清代行宫与清帝北巡和木兰秋弥密切相关,不仅是皇帝出行时的宫室,还有其复杂的政治目的。清初,随着对中原的军事征服、政权根基巩固后,康熙皇帝开始着手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解决“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的问题,进而“北控蒙古,右引回回,左通通辽沈,南制天下”。此时清帝北巡以视察北北方边境为主,巡视范围广,巡视路线不固定,驻跸之所或为临时搭建的帐篷,或为临时征用的豪门庄园,或为临时改用的寺庙。在平定噶尔丹叛乱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北部边疆形势趋于稳定,清帝北巡转向以“木兰秋称”为主,利用行围秋称怀柔蒙古各部则成为首要大策。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起,清政府开始有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制地修建行宫。出古北口为塞外行宫,沿古北口至木兰围场之间的御道陆续修建22座行宫,特列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修建的热河行宫。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政治功能,在众多行宫中脱颖而出。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皇帝为之题名“避暑山庄”,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89年建成。那一时期,清帝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要事,也都在这里处理。“避署山庄”也就成了清王朝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夏都”作用。
承德清代行宫几经沧桑变化,逐渐退出清王朝的盛世繁华,甚至大多数已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现只有热河行宫、汤泉行宫、敦仁镇远神祠(东庙宫)、协义昭灵神祠(西庙宫)尚有留存或有部分建筑遗迹。但是,她们毕竟承载了康乾嘉时代的历史使命,而且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了清帝北巡木兰秋称这段辉煌的历史和清王朝的盛世兴衰。可以说,承德清代行宫是珍贵的文化遺产是重要的文物资源,是清史的重要组成,是承德历史记忆的重要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足迹,值得我们珍惜和深入研究。
承德市档案馆高度重视清代行宫档案资料的搜集、挖掘和编纂工作,历时三年多,在编纂过程中为了弥补档案史料上的不足,尽可能客观真实的向读者展现清代行宫的历史原貌。承德市档案馆在查阅自身保存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宫中朱批奏折、宫中御制诗文、内阁起居注、内务府陈设册、内务府堂清册、内务府黄册等、军机处副录奏折等清宫档案,搜集档案资料200余万字,拍摄照片180余张,在此基础上利用三年多的时间对档案内容进行挖掘、提炼、编著,形成《承德清代行宫》一书。
《承德清代行宫》的编辑出版是结合社会需求、开发利用清宫档案的一种新尝试。以清宫原始档案为依据进行清代行宫概况的挖掘、著述、研究,客观的反映承德清代行宫的历史原貌,弥补了以往多以史籍和私家著述为依据的不足,填补了以清宫档案内容为研究依据的空白。第一次全面揭示22座承德清代行宫和木兰围场、外八庙作为一个整体,曾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中发挥过独特作用,以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承德市承德清代行宫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利用和传承;为培育以皇家御路行宫文化为支撑的研学旅行;为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新亮点,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