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要回来的!”——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
做出撤离承德,战略转移的决定
1946年9月14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刊登了著名战地记者华山写的一篇通讯:“我们还要回来的!——承德撤退记”。通讯用生动具体的事实和激昂的文字讲述了人民的承德必定永远属于人民的自信。
华山在文章中这样记录和描述当时我军撤退承德的情景:热河首府承德解放了一年零九天后,由于自卫战争远大明智的要求,人民又忍痛暂时将它放弃了。为了将来拿回它而现在放弃它,这种眼前的难受和对来自胜利信念的感情,是每个承德市民所无法忘怀的……。在这些紧张的日子里,人们时刻所萦绕着的一个念头,即是尽可能使蒋介石侵犯者进入城来一无所获,增加它不义作战的困难……。“跟着共产党走,跟着共产党回!”坚持转战了八年的野战纵队老战士摸着身上几处伤痕说道:“咱们吃饭吃饱,做事做了,虽说抗日有功,保不住和平总是对不起老百姓,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还要回来的!”承德有着这样的人民和这样的军队,最后终是要胜利的。(图片1承德市档案馆藏解放日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苏联红军占领承德。根据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的决定,派出胡锡奎、王国权、段苏权等人带领部分部队和干部于9月进入承德,成立中共冀热辽区党委热河分委和热河军区。1945年10月14日至11月10日,热河省民主政府和中共热河省委先后成立,热河省的政权真正回到人民手中,使热河成为共产党、八路军完全控制的全国唯一省份,实现了党中央控制热河的战略部署。(图片5热河省政府宣告成立)
对于热河的战略地位,国民党也是非常重视的。国民党政府为了从人民手中抢夺承德和热河省,1945年9月,在重庆宣布恢复己12年不存在的热河省政府的建制。10月8日又进行一次改组,由东北军将领刘多荃出任热河省主席。因我军已经占领了承德,国民党热河省政府只好由重庆迁往北平,12月13日又迁往锦州。一时间,一个热河,两个政府。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经过43天艰苦、复杂的谈判,终于签订了《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在重庆谈判中,国民党就妄图通过谈判夺取热河,毛泽东据理力争,严加驳斥。(图片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热河阵地配合重庆谈判给程子华的指示)
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于1月10日正式签字,同时,国共双方分别下达“停战令”。协议规定从1月13日起双方停止一切战斗行动。热河地区迎来了暂时休战的局面。
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单方面撕毁《停战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破灭,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向热河地区大举进攻,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冀热辽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做出撤离承德,战略转移的决定。
早在全面内战即将爆发的1946年6月4日,冀热辽中央分局就发出了《关于保卫承德、赤峰紧急动员的指示》,号召全区军民“誓死保卫承德、赤峰,誓死保卫热河,誓死保卫冀热辽”。6月21日,中央发出了《关于请依敌我力量考虑承德弃守问题》的电报,对承德的弃守问题予以充分分析。冀热辽中央分局接电后,连续召开会议,最后于6月22日向中央发出了“承德拟守对我有益”的电报,并且作出了东攻西守的保卫承德战役部署。6月25日,中央军委又发出了做好退出承德准备的电报指示。7月1日,冀热辽中央分局发出指示,做撤出承德的准备。从8月初开始,冀热辽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省政府等领导机关分期分批于8月28日前完全撤出承德。((图片3中央军委关于退出承德给程子华、肖克的指示)
1946年8月26日,国民党第13军在飞机配合下,由平泉分三路进攻承德。一路沿锦承铁路经下板城、上板城进攻承德;一路由黄土梁子经头沟,迂回到承德北部,回头攻击承德;一路沿承平公路,经七沟、三沟进攻承德,遭到冀热辽部队的节节抗击。8月28日,冀热辽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党政机关、部队主动放弃承德,大部向围场、赤峰转移,一部向兴隆转移,国民党第13军开始进占承德。(图片4承德市档案馆馆藏:国民党13军统治下的承德市人民生活)
承德撤退,战略转移,是中共中央关于“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方针的延续,从总体上说是正确的、积极的,效果也是好的,是保存军事力量的战略转移,为之后的战略反攻乃至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积蓄了力量。
参考:
1.《热河革命史》邓一民编
2.《国共两军在承德和热河地区的军事冲突——刘桐树》
简介:
马静蕊,承德市档案馆办公室主任;曾参与编辑《承德清代行宫》《尹忠--热河记忆》《热河省要事纪略》政治军事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