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省三项运动
发布时间: 2023-08-08  09:26 浏览次数:

 

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三项运动”在热河

 

热河省(简称热),省会承德市,位于目前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带,包括现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内蒙的赤峰地区、通辽部分地区、辽宁的朝阳阜新、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区。热河省是中国旧行政区划的省份之一,民国三年(1914年)1月设置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改制为省。新中国成立后,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于1955年7月30日撤销热河省建制。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热河人民在热河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积极开展了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工商业合理调整、农业互助合作三项运动之中。

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




解放前,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热河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省会承德为例:承德市辖农村56个,其中人口较多、土地较集中的有13个、1722户,人口8106人,土地10.2万亩。其中有地主富农一104户,806人,占有土地43748亩,每人平均土地54亩多,富农、下中农、贫农和小商贩1618户,7300人,占有土地58263亩,每人平均土地7亩多。中农,下中农和小商贩等虽平均有土地七亩多,但绝大部分是贫瘠山地,加上封建势力剥削、压榨,使贫下中农的生活处在十分贫困境地。

为解决市郊土地问题和政权问题,承德市委于1949年1月5日决定,在上述13个村搞土地改革试点。其余较小村庄不专搞土改,把这个任务放在生产中去解决。市委抽调郊区(五、六、七区)农村积极分子135人,机关干部28人,经过培训赴农村开始了承德市郊区13个村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中,清算了95户地富,征收平分地主土地39724亩,粮食468石8斗7升。有1003户3831人贫雇农得到了胜利果实。在土地分配中,旱地和山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对市近郊菜园地的分配,优先分给菜园的佃农,对懂种菜技术的富农也得到了相同的待遇,对地富在城乡兼营的工商业财产,基本上没有触及,保证了工商业的正常经营;对公有土地没有进行分配;庙产土地仍由各庙喇嘛经营。在解决土地问题的过程中,摧毁了伪保甲制度,清除了混入人民政权的坏人。

1949年1月15日,承德市郊区开始农村土地改革。

(图片3)1949年2月,群众日报报道了《承德县头沟土改运动是如何进行》。

(图片4)为了确定土地所有权,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1949年11月28日,承德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发放“土地执照”的决定。


工商业调整,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

1950年下半年,热河省对工商业进行调整,重点调整公私关系。热河省委批复的承德市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大兴锅厂。到1956年1月, 全市共有18个行业,227户被批准参加公私合营。

1952年9月20日,热河省农业实验场拨给大石庙村”五一"集体农庄两台苏联产“阿特兹”52马力拖拉机。承德市农村第一次用上了拖拉机

1953年12月 承德市中药厂成立。1970年11月市制药厂利用承德本地出产的中药材——金莲花,研制成功金莲花片,被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图片5)


1954年12月 承德玻璃器皿厂先后研制成功无色钠钙玻璃煤油灯罩、灯座、灯沟、酒瓶等产品,结束了承德不能生产玻璃器皿的历史

1962年,承德市工具厂生产的管子钳,因为产品质量好,销售市场广阔,形成黄河以北承德管子钳的领先地位。1979年生产的“棒锤山”牌管子钳,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

1965年,承德矿山机戒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套125公斤悬挂输送机,填补了国内机械设备生产中的一项空白,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悬挂输送机企业。1969年2月27日,生产试制的“万能动力头”,为国家机械工业增添一种新产品。

1951年11月建立热河省缫丝厂,厂址在承德市二条胡同。1965年承德市丝绸厂从市内迁到市郊双塔山新厂址,成为丝、绸、印染联合企业。1972年12月 承德市丝绸厂生产并出口“美丽绸”。

1975年7月28日 承德市罐头食品厂研制“杏仁露”饮料成功,并获河北省优质产品奖。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950年2月,召开承德市首届劳模大会,会上做了农业生产计划的报告中指出:一年来,工业、农业生产方面都有很大的成绩。为此,要发扬成绩,响应省委:“三年有吃有穿,五年丰衣足食”的号召,努力完成全年生产任务。此次大会对工农业生产做了具体安排,交流了经验,选举了六名出席省的劳动模范。

1950年4月12日至14日,承德市召开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出席代表五十三人,列席四十二人。这次会议确定生产建设是我党的中心工作。商业要为农村服务:帮助恢复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加强国营、公营贸易的比重:加强城乡互助,进行可能的市政建设。发展合作事业,积极组织副业生产。农业上,为增产三百万斤粮食而努力。

1950年4月24日,中共承德市委确定《1950年工作方针与任务》。加强生产建设,联系大城市,面向农村,开展城乡互助,做好供销、制造农村生产必需品,为农村和大中城市的生产与生活服务.

1954年11月21日,中共承德市委、市政府召开农业劳模代表会。出席会议的代表二十三名,选举吴作良、计凤喜、郭瑞林、郭进书、付清河等五人为出席省劳模会代表。(图片6)


1955年4月4日,承德市开展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工作。

1959年3月,全市农村食堂有80%推行以人定量、分季供应的粮票制。

1959年3月31日,市委对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方针、所有制及核算单位做如下规定:全市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执行如下总方针:统一领导,队为基础;分级管理,权利下放;两级核算,各计盈亏;物资劳动,等价交换;分配计划,由社决定:适当积累,合理调剂;按劳分配,承认差别。确定人民公社目前的所有制是生产大队所有制,确定目前人民公社的核算单位为二级核算,即公社,生产大队(就是原来的高级农业社),其中以生产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

1960年11月9 日,中共承德市委召开了县、社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传达贯彻了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华北局和省委关于坚决贯彻“低指标,瓜菜代”的方针,全面安排人民生活的指示,会议确定大搞瓜菜代,代食品,大抓食堂,并从全市下乡、下放干部和大队干部中抽出五百名干部帮助搞好食堂。

1961年1月,农村集体食堂全部解散。

当时承德市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解放前,水土流失严重,形成火雨大灾,山洪暴发;小雨小灾,无雨早灾,不能透时播种,土地连年减少,产量逐年下降。群众反映当时情景说:“十山九秃头,早涝人人愁”。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生产的发展,全面开展了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的水土保持运动。1964年1月2日,为切实搞好水土保持,承德市人民委员会制定《承德市水土保持十年规划》:规划对封山造林、沟谷治理、修谷场、闸沟垫地.修梯田、垒坝沿、挖鱼鳞坑,禁止陡坡开荒等提出了具体意见。

 

 

 

参考资料:

1.《承德革命史大事记》(一九一九五月-一九四九十月),中共承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2.《承德市大事记》(一九四八-一九八一),承德市档案馆编

2.承德市档案馆馆藏S118全宗64号卷,S2全宗14号卷

3.《群众日报》--1949年2月

 

作者简介:

武冬梅,承德市档案馆编研开发科一级主任科员,副研究馆员。

 

总策划:任溧馨    

编  审:周书星 韩婧